12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我国是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且国家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然而,刘炳江也指出,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仍未达到质变的拐点,重污染事件仍然频繁发生。
11月30日,国务院印发实施了《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我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以及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等内容。
然而,通过产业转型来改善空气质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了3.7%。
刘炳江指出:“今年全国空气质量有所波动,但能够稳定在这一水平,增加了对今后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十年来最多。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有所增加。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了7%,原油加工量增加了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量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的增加导致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针对这一情况,刘炳江表示,《行动计划》提出了许多量化指标。例如,由于目前PM2.5污染过程主要受氮氧化物驱动,因此《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
此外,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无论是煤炭消费量、钢铁产量、有色金属产量,还是原油加工能力、发电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这种情况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刘炳江表示,今年中国的空气质量虽然有所波动,但这种波动是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蓝天保卫战"是一项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