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中国出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公布了十条新的大气污染治理举措。这是继过去八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后,我国发布的第三个国家级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预计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0%和15%,长三角地区的PM2.5浓度将整体达到标准,北京市的PM2.5浓度将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下。
专家表示,《行动计划》为未来中长期大气质量改善提供了重要框架和方向。在未来5至10年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的过程中,《行动计划》确立了蓝天保卫战的基本方向,为大气污染治理建立了长期机制,并协调了污染治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此次《行动计划》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城市数量从之前的“2+26”扩大到了“2+36”。专家介绍说,在过去十年的攻坚过程中发现,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及周边交界的地方,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地区,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PM2.5浓度几乎相当,都在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为一个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因此,将这些城市纳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区域,形成整体的空气流域,以系统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而长三角南部的城市的PM2.5浓度基本达到标准,因此不再纳入重点城市范围,总体而言,国家重点城市的数量变化不大。
《行动计划》还明确要求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要求空气质量未达标的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制定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并公开向社会公布。目标要求2020年PM2.5浓度未达标的城市在“十四五”期间达到标准,其他未达标城市则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专家分析称,以往的治理行动主要强调未达标地区需要增加投资、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而《行动计划》基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了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并强调了不同城市的差异性。虽然有些城市距离达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十四五”期间仍需要明确阶段性的改善目标。
大气治理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过去一些地方在基层环境治理中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导致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保护,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会对经济发展和民生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在最近的“新大气十条”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门对此进行了正面回应。
根据生态环境部门初步统计,大气污染治理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和间接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约5万亿元。同时,由于改善了空气质量,我国自主开发的许多新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环保装备制造、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据估计,这也为非农业就业增加了300多万个岗位。
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化解产能过剩和超低排放改造,全国粗钢产量增长了25%,企业数量减少了29%,平均规模提高了52%。目前,全国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过4亿吨粗钢,钢铁企业焕然一新。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在参观了许多中国钢铁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后表示,中国钢铁企业的清洁程度已达到其他任何国家无法达到的水平。超低排放改造还带动了2000多亿元的投资,这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此外,清洁取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已完成1500万户农村居民的清洁取暖改造,同时弥补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短板,拉动了2000多亿元的投资。以上这些例子都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的生动证明,实际上并没有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优化和促进了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