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在向更深层次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治理工作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考验。在新形势下,"双碳"目标的叠加使得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城市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污染减排和碳排放协同治理?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于10月26日下午举办的“新形势·高标准·强攻坚”的"2023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兼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提出了关于在双碳目标下改善空气质量行动的展望和策略。
贺克斌在会上首先回顾了中国在大气治理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他表示,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指出,"天上的事情是从地上做起",指的是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经历了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相对合理的增长,并成功达到了许可的四种污染物排放峰值。通过减少排放量,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贺克斌介绍说,在过去的21年里,以PM2.5为例,大气污染物浓度呈现出了一种趋势:第一个七年浓度增长,第二个七年稳定,第三个七年明显下降。他解释道,第一个七年中,环境保护工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连排放增量都没有完全消除;第二个七年中,排放增量减少,但是污染物存量仍然存在;第三个七年中,既要减少新增排放量,又要减少已存在的污染物。
以北京为例,从2013年到2021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贺克斌指出,北京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蓝天含金量明显提升的双奥之城。通过对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可以得出结论:北京的PM10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35微克/立方米,显示出蓝天质量明显改善。
贺克斌院士介绍了近年来北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通过实施各项措施,如“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等,2013年至2021年间,北京市的SO2、NOx、VOCs和PM2.5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5%、76%、55%和70%。这些措施显示出明显的主要污染治理效果。与“大气十条”实施阶段相比,执行“三年行动计划”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幅度明显收窄。燃煤锅炉和民用燃料的清洁化减排贡献有所下降,而移动源和扬尘源的减排效果则更为明显,民用散煤排放贡献持续下降。
然而,贺克斌院士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与这一标准相比,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强调了新标准带来的新挑战。
贺克斌院士呼吁重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于实现气候目标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共同的根源,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从中长期来看,仅仅依靠治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大“双碳”力量的发展,进行结构调整,以实现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在碳中和的路径下,剧烈的技术变革将改变经济产业结构,人类活动也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等排放将迅速减少。